02筆記策略2- - 從課文到表格 溫美玉老師分享 http://goo.gl/GZC8rk
筆記策略2- - 從課文到表格 二年級能不能發展筆記策略?如果可以,該怎麼發展? 溫老師這學期在二年級開始訓練學生做筆記,筆記是閱讀策略的其中一項技巧,當然應該訓練,對理解課文或教材也非常實用。
上回筆記策略1 是從課外共讀《西遊記》談起,這回溫老師從「課文」來演示- - 從課文到表格
● 翰林二上第三課「種子找新家」-- 師生討論
(一) 引出課文重點
(二) 從課文到表格- - 學生個別操作
(三) 從課文到表格-- 全班發表與共作
● 教學省思:
沒有任何提示下,大約有8位學生可以抓到重點,顯示已經有學生知覺到表格的產出,跟重點息息相關。
完全不對焦的學生也大概有10位,他們把時間花在畫直線或摺格子,完全不關心重點是什麼。顯示腦子裡是不存在表格概念。(這是前測,可提供老師非常重要的教學參考)
最厲害的學生是既能發展正確表格,還能關注課文內容過於淺薄,所以自行加入補充知識。老師怎能小看學生?
強烈建議用「表格」來整理說明文的課文,尤其是說明文,更能快速建立表格能力。
很多老師喜歡用「心智圖」來作文章分析,這是很不明智的,因為「心智圖」是用來對未知的「發想」,課文是死的,是已經知道的內容,所以要做的是「分類、歸納、整理」,此刻,表格是最佳且最適切好用的方式。一來,一目了然,二來增加輸出(寫作)的基模。
表格,不僅清楚看出課文脈絡,還能看出「彼此間的關係」,例如:昭和草--白色的毛、鬼針草--像小小的針,這些描述都是指「外形、特徵」。風兒吹、跟著動物去旅行,這是「傳播方式」,是植物的共同屬性。
但是,「心智圖」無法再抽高一層,把幾種物品之間的的關係表現出來,這是最大的敗筆,於是,有整理等於沒整理,因為這樣,所以孩子無法發展「類比」的能力。